英国商界也在探讨中英投资合作是否会受到金融市场波动的影响。不过,业界人士认为,中国在英国的投资具有长期性,且许多进行投资的公司运营表现良好。反过来看,全球资本市场的不稳定倒有可能增强英国作为避风港的吸引力。
为便利跨境外汇收付,顺应跨境电商发展和百姓“海淘”需求,外汇局已将支付宝、财付通、易宝支付、拉卡拉支付等多家第三方支付机构纳入跨境外汇支付试点。2015年1月,外汇局在全国范围内推进该工作,进一步放宽对业务范围的限制,并将网络购物单笔交易限额提高至等值5万美元。上海机场2013年全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8000万人次,上海成为全球第7个年旅客吞吐量突破8000万人次的城市。按照上海机场方面的设想,到2020年,上海两大机场的年旅客吞吐量将达到1.2亿人次;5年内,仅上海浦东机场就将成为一个年旅客吞吐量达到8000万人次的世界级航空枢纽。
2014年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19亿元,中央财政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资金143.8亿元。基本实现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有综合文化站、村有农家书屋。截至2014年底,2115个博物馆、347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及43510个公共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站)实现免费开放;210个公共文化机构开展组建理事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试点。9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大大主持召开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工作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李大大总理指出,新型城镇化贵在突出“新”字、核心在写好“人”字,要以着力解决好“三个1亿人”问题为切入点;要用好改革创新的“开山斧”,着力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和水平,造福广大城乡群众。(9月16日 中国政府网) 让“新”字和“人”字作点睛之笔,来写好新型城镇化这篇“大文章”,这是扎实有效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我们努力写好“新”字,就是因为“新”是新型城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扭转城乡发展不合理局面,就要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为中国经济平稳增长和持续发展增动能,就要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遵循规律。可持续发展就是一个根本规律。一方面,我们的发展不能以污染环境、破坏生态为代价,在保证蓝天白云、青山碧水的同时,更应保护文化资源、强化文化传承。另一方面,建立和完善保障体系,是巩固新型城镇化建设成果的保证,也是不断寻求更好发展的支撑。 我们努力写好“人”字,就是因为“以人为本”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解决“三个1亿人”的目标,就是在强调新型城镇化更关注人的本质需求。当前,我们在深入开展户籍制度改革和棚户区改造。只有让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享受城市的服务,让困难群众“出棚进楼”,拥有舒适的居住环境,才能让越来越多的人在中西部就近城镇化。 我们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写好新型城镇化这篇“大文章”。过去我们搞城镇化,缺少总体规划思路,缺乏调查研究,甚至是“闷着头”搞建设,像“摊煎饼”似的扩张城市,只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这种做法不可取,它只会造成城乡发展的不协调。因此,我们需要改革创新。李大大指出,“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因地制宜、分类实施、试点先行。”我们开展试点,就是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要看到,全国各地的情况不尽相同,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进程不相统一。试点先行,创造出经验,再不断总结,继续创新,就能带动区域发展。当然,中央要做好“总指挥”,指导“先遣队”更好发挥作用。我们还要创新体制机制,制定有利于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政策,鼓励更多人才投入到新型城镇化建设大潮中,让农村自身走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以改革促发展,向改革要动力,只有通过改革才能让新型城镇化的潜力充分发挥。不只是在思想上冲破传统,更要在行动上挣脱束缚,打破固有的利益格局。只要是正确的、符合广大人民利益的举措,我们就要毫不犹豫地施行,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新型城镇化大有可为,最关键的是它深得人心,我们一定要写好这篇“大文章”。(马若虎)
适应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和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要求,合理布局民族地区中等职业学校,保障并改善基本办学条件。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优质特色学校建设等项目重点向民族地区倾斜。加强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择优扶持发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农牧业等优势特色专业。聘请民族技艺大师、能工巧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担任兼职教师。推进招生和培养模式改革,扩大中东部地区职业院校面向民族地区招生规模,提高民族地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升入高等职业院校比例,实现初高中未就业毕业生职业技术培训全覆盖。鼓励内地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以及有条件的企业在民族地区开办职业技术学校,落实税收等相关优惠政策。